查看: 551|回复: 0

[IT业界] 朋友圈「三天可见」这件事 微信是不是做错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7-31 14: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点开的每个好友朋友圈都变成了仅三天可见,你会不会也默默把自己的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

   99165f69ea06cf8af23363282c2ace69.jpg

  对于这个功能更新,相信你身边吐槽的声音相当不小。一个看似不大的功能更新却引发了这般连锁反应,正印证了那句话——微信无小事。

  其实微信的产品能力一向为业界推崇,而这样一个饱受争议的功能是如何诞生的,又能通过它窥探到微信什么样的产品思考,这真是件值得聊聊的事。

  社交产品的必然宿命?

  要知道,微信为朋友圈提供「选择性剥离」的功能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

  微信朋友圈的英文版名称不是什么 Society 抑或 Circle,而是 Moments。这其实是比「朋友圈」更贴切的名字。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头天发完朋友圈,第二天一看恶心到自己然后迅速删掉的经历。因为很多个「当下」,我们都需要自我表达,但这种表达又往往只愿意在那片刻示人。

  这原本是个很符合人性的功能,但不管微信或你本人是否愿意,微信已经是现代中国人的社交名片,而朋友圈也自然而然成了每个人的形象背书。而「加个微信吧」成了所有社交关系的起点,见面先加微信,从此和 TA 成为数字世界鸡犬相闻的邻居。

  也因此,朋友圈里的「朋友」属性其实在被迅速稀释,取而代之的是「工作圈」、「事业圈」、「微商圈」,微信原本的熟人社交变成了次要属性。一些矫情、哀怨、触景伤情、自我感慨……等情绪我们不敢也不愿在朋友圈里发了,新朋友的不断涌入和老朋友的关系变化都在加剧这种克制。

  从过去的产品功能演进进程来看,微信本身对这种变化同样敏感,并且很想消除这种稀释,这一点从微信历代版本更迭中对朋友圈的降噪选择越来越多就能看出端倪来。

  现在点开微信设置里的「隐私」一栏会发现,关于朋友圈的功能优化越来越多了:从最早的是否允许陌生人查看你的朋友圈;后来又有了双向选择的朋友圈屏蔽;再之后被称为「周期性出家,一种当代娱乐活动」的关闭朋友圈功能推出;还有朋友圈更新提醒开关和可见范围,而最近的版本中又添加了设置某条朋友圈的互动不再通知的功能。

   dcb26044f984d732db969ebea8ae5c91.jpg

  微信的「隐私」功能栏

  微信在一步步增加用户对朋友圈接收和展示内容的控制权和管理维度。

  这或许是社交产品共同面对的问题。Facebook 的扎克伯格曾拒绝将 Facebook 的 work profile 和 fun social profile 分开显示,而后 Facebook 的用户很快遇到了社交形象困境,最后只能通过 messanger 和 instagram 来缓解压力。

  而微信呢,由于缺乏能够为微信重新承载「熟人社交」属性的「微信系」产品,只能不断在微信自己的信息流控制权上加磅。

  「三天可见」伤了谁?图什么?

  这次的「三天可见」显然触到了一批人敏感神经。最直接的原因是觉得原本可以通过翻阅另一个人的朋友圈了解 Ta,但现在发现只能看三天,这一下就断掉了「加好友,看朋友圈,找谈资,拉近关系」的逻辑,也对微信朋友间的「点对点」定向窥探和好奇造成了阻碍。

  「回想当年 QQ 的全民隐身,和如今三天可见攻陷朋友圈的情景何其相似」,眼下关于微信三天可见功能的评论中,这是最抢眼也最引发共鸣的一个论调。

  但如果仔细思考过,就不难发现这个类比中存在的问题,两个功能对于两款产品的意义有很大不同。

  彼时全民隐身的风气对于 QQ 的产品危害几乎是致命的,每次登录好友列表里都是一片灰,这是直观展现在每个 QQ 用户面前的景象。作为一款聊天为基础功能的产品,当你发现没人可聊的时候,它的功能也就废了一半了。

  而对于微信而言,一个三天可见的朋友圈对绝大多数正常用户的影响其实并没有大到让人不想用微信的地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都是在时间流里刷朋友圈,而不是一个个好友点开看他的朋友圈,所以真正能感知到「三天可见」功能场景并不多。其实,微信产品团队掌握着产品背后完整的数据,哪个应用习惯是核心,哪个是边缘,他们了解的肯定更清楚。

  但这次吐槽呼声巨大,也有其原因。不可否认的是,这种行为的确具有传染性,设计「三天可见」的对于没设置的人来说具有信息不对等的优势,这会催化没设置的那批人同样去设置,然后不断在好友之间循环这个过程。

  这么看似乎是一个对用户和微信双方都不友好的功能,微信还坚持推,很可能是意识到了什么潜在的问题,才会不惜对原有用户习惯进行挑战来修正一些东西。

  正如上面提到的,由于微信社交圈关系链的复杂和微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总在不断变化,这远不是的几个可见不可见或者朋友圈权限所能解决的。对用户来说,朋友圈总要发,但面对总在变化的好友列表,如果需要一个个分组、一条条检查,这并不是个好产品该有的思路。

  微信必须要做的是在现有产品的基础上,让朋友圈能够成为分享生活瞬间的场所,而不单纯只是供别人查阅的网络生活史又或是「挖坟乐园」。

  「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一定程度上让朋友圈成为了只存在于当下的「Moments」,而留存下来的东西保存在中只有自己能看到的「相册」中。

  为什么最终决定「三天可见」和「半年可见」两个时间长度的选择,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这是因为拍脑袋还是基于数据,只有微信团队的人才知道。但从产品角度,把可见范围这个功能做的太细太琐碎,估计也没人用。

  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曾评价说:「100 万量级的产品和 1 亿用户量级的产品,产品经理关注用户的角度必须是不同的。比如微信这种 10 亿用户级别产品,正常的思维应该关注 95% 不太会用的用户可以'傻瓜化'的用好产品,至少不受伤害。而不是在某个功能上取悦 5% 用户的深度要求。」

  其实微信这次间接的剥夺了一部分人的窥私权,同时赋予了更大一部分人另一个权力——被遗忘权。这才是最值得关注的,因为这就是「95% 用户」最需要被系统「自动呵护」的需求。

  社交用户的被遗忘权

  关系链的扩张几乎是所有社交产品的必然结果,所以社交产品具有天然的隐私衰减,尤其是熟人社交。每当熟人在好友中的比例被稀释到一定程度,类似「三天可见」的被遗忘需求就会出现。

  当年人们从 QQ 离开选择了微信而不是同期的微博或一些其他的社交产品,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微信给人们提供了一个相对纯粹的熟人社交场景,而不是像微博那样更加开放的场所。当一个人的网络行为能够被别人看到就会自然的背负上社交舆论压力,这种压力又会随着社交圈的扩大而增加。当一个人的所有网络行为都能够被别人搜索到时,这就牵扯到了一个概念——被遗忘权。

  因为在任何社交产品中,被遗忘权是一个基本的前提。就像删微博、朋友圈分组、删贴子,是像基本法一样的存在,任何一款没有被遗忘权的社交产品都是不合格的。

  但微信由于成了几乎所有社交的起点,关系链的扩展和复杂程度的增加都在让用户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社交对象;同时微信也在逐渐扮演人们生活中主要信息的渠道之一,特别是在近期微信大幅度优化了应用内的搜索功能后,这种信息源的角色愈发明显。这也间接影响了人们习惯于从微信中去了解一个人,去查阅一个人的过往和在网络上留下的痕迹。

  因此,微信对用户隐私的保护能力在随着微信的增长而衰减,这种社交网络的被遗忘权在微信生态中日益弱化。在现实世界中你都绝对不希望别人随意查你的档案,显然也没有人真的愿意在互联网上完完全全暴露自我。而且,最重要的是,绝大部分人有很难精准的把握这个「度」——发什么东西?能给谁看?可以看多久?

  这些不确定的复杂问题,会带来两种结果:一种是用户发朋友圈之前踌躇许久,然后一堆设置,最后都成了「处心积虑」改变了朋友圈「Moments」的初心;要不就是所有人觉得复杂麻烦,最后谨小慎微干脆朋友圈发的越来越少,造成这个功能生态的崩塌。

  这时候,再看微信简单的「三天可见」功能以及引发的连锁反应,反而觉得是个挺有杠杆效应的自我修正。

  所以在「三天可见」这个功能上,吐槽微信其实不如仔细研究下这背后的隐藏逻辑。这里面有社交产品的宿命,有微信自己的困扰,更重要的是,也有新产品的机会。

  归根结底,微信需要挑战者。就如同 Facebook 在 messanger、instagram 甚至 snapchat 等激发和环绕下其实还在进步。当所有人都觉得微信不可挑战,也没有真正优秀的新社交产品来分流微信对中国社会背负的社交功能,这种既没有「微信系」也没有有力的「友商」的格局,对微信或许也是一种痛苦和隐患。
温馨提示:
1、本内容转载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2、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3、本内容若侵犯到你的版权利益,请联系我们,会尽快给予删除处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客服QQ/微信
2313073271 周一至周日:09:00 - 22:00
十五年老品牌,学习网上创业赚钱,首先幻创,值得信赖!
幻创 版权所有!

本站内容均转载于互联网,并不代表幻创立场!
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小黑屋|广告服务|加入vip|APP下载|手机版|( 桂ICP备18002327号 )| 幻创

GMT+8, 2024-11-24 10:46 , Processed in 0.073145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